2019年04月21日
三種造型三個流派
風箏廣場浮雕,魯班扎制放飛世界上第一只木鳶風箏。
在美國華盛頓宇航博物館的大廳里掛著一只中國風箏,它旁邊的介紹上寫著:“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敝袊秋L箏的故鄉,而濰坊是發明風箏和放飛風箏最早的地方。風箏是濰坊民間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她歷史悠久,從有文字記載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風箏起源歷史悠久 文獻記載魯班削竹為鳶
據考證,風箏起源于遠古時期東夷人以鳥為圖騰的原始宗教崇拜。中國的風箏有著悠久的歷史,從文獻中“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和魯班削竹木為鳶,“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到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后,人們開始用紙裱糊繪制風箏;隨著社會的發展,風箏又成為重要的軍事工具,人們利用風箏測距、傳訊、越險、突圍,據說漢朝大將韓信曾利用風箏進行測量。梁武帝時曾利用風箏傳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著風箏從高處跳下而沒有跌死。唐朝的張丕被圍困時曾利用風箏傳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
從唐朝開始,風箏逐漸變成玩具。到了晚唐,風箏上已有用絲條或竹笛做成的響器,風吹聲鳴,因而有了“風箏”的名字。也有人說“風箏”這名字起源于五代,從李鄴用紙糊風箏,并在它上面裝竹笛開始。在唐宋時期,清明節踏青、蕩秋千、放風箏,風箏又成為一種節慶風俗,至明清盛極一時。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七十回中生動地描寫了大觀園中姐妹們放螃蟹、美人、大魚、蝙蝠、鳳凰、沙燕等各種風箏的情景??梢哉f,中國的玩具風箏在這時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從唐宋開始,中國風箏向世界流傳,先是朝鮮、日本、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然后傳到歐洲和美洲等地。在歐洲產業革命形勢的影響下,中國的玩具風箏在那里向著飛行器發展,經過英國的凱利、澳大利亞的哈格瑞夫和德國的李林達爾等人改良,最后在美國由萊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載人成功飛行的飛機。
到了宋朝,風箏已有很大發展,品種增加,性能提高,與人民生活發生了密切的聯系。如《武林日事》中記有“少年郎競放紙鴦,以相勾引,相牽剪截,以線絕者為負?!北彼螐垞穸说摹扒迕魃虾訄D”和蘇漢臣的“百子圖”中也都有放風箏的場面。明朝畫家徐渭寫過很多與風箏有關的詩,如“柳條搓線絮搓棉,搓夠千尋放紙鴦。消得春風多少力,帶將兒輩上春天?!庇秩?“我亦曾經放鷂喜,今年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駐游春馬,閑看兒童斷線時?!钡搅饲宄?玩風箏之風更盛。傳說慈禧叫太監跑到天津找“風箏魏”給她扎過一個“壽星老騎仙鶴”風箏玩?,F在故宮里還藏著三只溥儀玩過的大風箏。
明代已經普及民間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興盛
濰縣風箏來源已久,至明代已普及民間,清代乾、嘉年間更加興盛。鄭板橋在《懷濰縣》詩二首的后一首說:“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苯鹗淖謱W家郭麐在《濰縣竹枝詞》中也有“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爭上白浪河,紙鳶兒子秋千女,亂比新來春燕多?!倍紝η迕骷压潪H縣放風箏、打秋千等民俗作了概括生動的描寫?!稙H縣志稿》民社志風俗篇記載:“清明前一日為寒食,前二日為一百五日,人家各祭其墓,或于墳頭添土,小兒女做紙鳶秋千之戲。紙鳶其制不一,于鶴、燕、蝶、蟬各類外,兼做種種人物,無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蛞匀斪鞴?縛鳶背上,風吹之有聲如箏,故又名風箏?!睘H縣文人陳恒慶所著《諫書稀庵文草詩草隨筆》中對人們在白浪河畔放風箏、春游的情景也有記錄:“其地板橋橫亙,河水初泮,桃李葩吐,楊柳煙含,凌空紙鳶,高入云霄,結隊游人,男女雜沓,恰如宋代張擇端所畫之《清明上河圖》也?!?/p>
起初,濰縣風箏大都是自制自放,或饋贈親朋,后來逐漸發展成為商品。清明節期間還有專賣風箏的市場。詩人裴星川在《濰縣竹枝詞》中有:“風箏市在東城墻,購選游人來去忙,花樣翻新招主顧,雙雙胡蝶鳶成行?!庇涗浟水敃r風箏市場的盛況。詩中提到的東城墻,即東關西圍墻外,慶城門南面的沙灘,自清末至民國期間,這里一直是濰縣風箏的集散中心。
上世紀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中期,每年清明節前一個月,風箏即先后上市,城里以大十字口為中心,沿東門大街到城外的壩崖大街,還在城里與東關之間以白浪河兩岸為中心,自然形成風箏競賣市場。著名的風箏鋪子有縣治前街的“唐家風箏鋪”,布政司街的“王家風箏鋪”等。清明時節,許多人家都給孩子扎風箏或買風箏。人們都愛放風箏。在庭院、大街、廣場都能放,尤以白浪河兩岸的沙灘上和南門外的坡野里(俗稱南關坡)是濰縣城放風箏最集中的場所。很多居民興高采烈地到這里放風箏、看風箏,天上的風箏密如鵲陣,蜈蚣、老鷹、人物、昆蟲等各樣風箏應有盡有,標新立異,五彩繽紛。
造型優美扎工精細
濰坊風箏造型優美,扎工精細,色彩艷麗,包括串式、硬翅式、桶形三種基本造型。濰坊風箏藝人經過幾代苦心研究探索,把國畫、楊家埠木版年畫的技巧與風箏制作工藝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統一風格的三個分支流派,即楊家埠風箏、國畫風箏和象形風箏。
楊家埠風箏也叫木版年畫風箏,代表作有兩種。一是白眼燕子三色風箏,制作工序簡單,在扎好的框架上糊上藍、綠色紙,畫出白眼,用剪刀剪出尾巴即成,應節上市,往往很快被爭購一空。此種風箏在城郊三里莊和南胡住的民間風箏藝人中流傳。二是硬翅人物風箏,骨架為硬翅結構,裱糊時從印制好的木版年畫上剪下人物、動物的部件貼在骨架上即成,內容題材以表現喜慶歡樂為主,流行較廣的是“劉海戲金蟾”“牛郎織女”“麒麟送子”“吉慶有余”等。
中國繪畫已有數千年歷史,濰坊民間風箏藝人中有不少是精通國畫的高手,他們把國畫技法與風箏畫面融為一體,描繪萬物。最具代表性的是把中國畫在構圖、布局上采用散點透視法,給風箏繪畫以很大自由,可將從遠、近角度看到的景物繪于一圖,這種風箏在軟翅和硬翅中較為普遍。
濰坊民間流傳著一首風箏民謠:“龍像龍,鳥像鳥,放起老鷹小雞跑?!边@可以說明象形風箏的特點。風箏藝人總結出了一條創作規律:它源于自然,按照風箏工藝的需要和民間審美的要求,把千姿百態的自然物象納入風箏形體的規矩之中,使之更為對稱、平衡、整體、和諧,置兩翅于一身的形象之中。較有特色的象形風箏有“老鷹”“蝴蝶”“燕”“魚”“蜻蜓”等。
文/圖 本報記者 隋煒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