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過年,在山東昌邑家家戶戶都要懸掛家堂,以此來祭祀先祖、永懷感恩,世世代代傳承至今,已成為昌邑年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所謂“姓姓有家譜,戶戶懸家堂”由此而來。而家堂畫所表現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已經深深地融入到人們生活中,成為獨具膠東特色的民俗民風。作為家堂畫產地之一的昌邑,地處渤海之濱,坐擁濰水兩岸,有著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昌邑大地演繹著異樣的精彩,續寫著炫美的華章。
家堂畫的文化淵源
家堂畫,俗稱家堂、軸子、家影、族影等,主要用以祭祀與續譜,是記載同宗共祖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脈絡圖文形式。它以家譜為根基,成為中華祭祖文化的縮影,具有濃郁的平民特色。在昌邑過年都有懸家堂的習俗,而對于家堂畫的起源說法不一,一種說法為誕生于元朝末年,另一種說法是多與明代洪武年間的山東大移民有關,對于它的歷史淵源尚待考究,在此不表。不過據筆者考察與推測,家堂畫至少有五百年的歷史。
家堂畫的前身叫“祖影”,是一個家族在先人去世前將其容貌繪制好,待先人故去后在年節時將畫懸于正堂,以展現后人慎終追遠、不忘先人之情。后來懸制的祖影越來越多,難以容納,后人便將先人的名字按輩字排列,依左昭右穆清晰羅列,后將祠堂大貌與祖先名諱巧妙融合,展現出古人高超的智慧和杰出的才能。到清朝乾隆年間,家堂畫布局基本定義清晰。在康乾盛世那個年代,殷實的家族為了展現自身興旺發達和無上榮耀,都會請人繪制一幅上乘的家堂畫,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從而使繪制家堂畫的藝人越來越多,家堂畫可謂是盛極一時。
在家堂畫的歷史演變中,根據尺幅大小和等級類別可分為三種形式,即家影、支影和族影。家影,俗稱“家堂”,用以記載一個家庭中逝去先人的祭祀圖畫;支影,規格與家堂略有不同,用以記載一支股族中逝去先人的祭祀圖畫;族影,尺幅最大,用以記載一個姓氏即一個宗族的先祖世宗的大幅祭祀圖畫。這三種形式雖有區別,但大同小異,以此分類更能體現長幼有序、尊祖敬宗之意。
家堂畫的繪制特色
隨著春節將至,許多喬遷新居或老影舊化或重修家譜的人家,都要“請”一幅家堂畫,到年節時來懸掛供奉。有的人家會請年畫高手來繪制,早先昌邑城區及北部地區的家堂畫藝人主要是以岱邱遲家、南范村范春暉等為代表,尤其是遲氏藝人開臉、點睛、布局使人稱奇,筆者族中舊影即是其所繪,技藝之精令人嘆為觀止。近些年來,以邰辛王世忠、劉家莊劉興成、十字路王少峰等為代表的新時期年畫藝人,標新立異,在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獨具特色。
昌邑陶埠陶氏族人供奉的族影,為畫師范春暉所繪
早期的家堂和現在不太一樣,那時稱“族影”,尺寸多為橫長豎短,一般多為高2米,寬2.5米。在后來的發展中加以改良,變成橫短豎長,尺寸也是有所規制,一般的高1.9米,寬1.3米,定制的各有不同。昌邑的家堂畫獨具特色,人物造型圓潤,衣紋典雅雋永,色彩絢麗醒目,版面莊重大氣,融合了木版年畫的技法,開臉、上色均有獨到之處。
在過去,請高手繪制一幅“族影”,要花去小麥3000斤,小型的“支影”也得要1500至2000斤小麥,那時的藝人為了競爭水平高低,對技法很有講究,對時間沒有限定,能多畫一筆絕不少畫,細膩之處不禁讓人拍案叫絕,以此來提升自身價值和繪畫名望。也有個別年畫藝人,為了養家糊口,不要資金和糧食,拖家帶口居住在雇主村中,由雇主單獨準備一間房子作為畫室,村中各戶按照族長安排保證藝人全家一日三餐,直到畫完為止。由此可見,在那個封建年代一個家族擁有一幅像樣的族影或家堂,是多么的榮耀!
昌邑姜氏祠堂里供奉的族影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審美觀開始有所轉變,需求也隨之改變。當前的家堂繪制主要有三種,即純手繪、半印半繪和機械印刷,三者各有所長。純手繪家堂,高密地區為“撲灰年畫”,色彩莊重,布局嚴謹,可以根據家族自身情況來繪制,具有濃厚的家族特色,這種家堂耗時較大,往往造價很高,同時它的收藏價值也是極高的。半印半繪家堂,色彩艷麗,版式固定,從而縮短了繪畫時間,且價格合理,比較容易被大眾所接受,如果由繪畫高手來上色,絲毫不遜于純手繪,其收藏價值也是極好的。機械印刷家堂,這種家堂出版數量大,顏色格外顯眼,布局五花八門,觀賞性不高,版式也不嚴謹,由于價格大眾化,很容易被人們接受。
家堂畫的藝術布局
家堂畫的整體布局遵循人物“以左為尊,數量為偶”的原則,主次分明、層次清晰,追求對稱統一,左右平衡。
參考眾多資料,大致將家堂畫構圖由下而上分為廟埕、山門、天井、翼廊、拜廊、正殿和內殿七部分,依次展現在一個平面上,畫面用色鮮艷,色彩對比強烈,人物構圖飽滿,充滿了鮮活的生命氣息。
此為筆者家中所供奉的家影
廟埕,即祠堂前的廣場,位于山門外。山門兩側各有一只石獅,左雄右雌,左側石獅做玩耍繡球狀,右側石獅做撫摸幼獅狀,用以鎮宅護衛。有功名的家族,會在山門兩側繪有旗桿或牌坊等,以展現自身家族功名顯赫。石獅一側各繪有古樹一棵,左古槐,右松柏,隱喻本固枝榮、家道興旺,現左右多為松柏,松柏寓意斗霜傲雪、萬古長青,隱喻家族枝繁葉茂、人丁興旺、連綿不斷,槐樹則是明初山西大槐樹移民思鄉的情結表現。兩側分別繪有四個、六個、八個、十個或十二個人物,隱喻好事成雙、福壽雙至。山門前多為明、清兩朝人物,有的族影兩邊盡是明代人物,以表明“漢人傳承”。還有諸如昌邑藝人王少峰老師繪制的家堂,與時俱進加以改良,將民國和現代人物分列兩旁,明、清兩朝人物入門敬拜,以展現上影的形式。在人物排列上,中年人、青年人在前,老者和少年兒童在后,表示“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畫中人物均著華麗服飾,雍容華貴,栩栩如生,老者依仗捋須,孩童緊緊相依,中青年做相互交談或作揖狀,少年兒童挑燈籠或搬運食盒貢品,一個個白胖福相,其樂融融,和美熙樂,濃郁的節日氣氛躍然紙上。隱喻為長者尊,為少者孝,家道和諧,人丁興旺,百業昌盛。
山門,多為起雙凹壽的雙層檐廊,檐廊之上飾有雙翹的龍頭或雙臥的寵物犬(俗稱“哈巴狗子”)、鋼叉獸。拾階而上的山門多為三扇門、六扇關的門板,俗稱“三川門”。正門兩側為偏門,門上均繪有對聯,一般諸如“俎豆千秋永,本支百世長”、“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隱喻百年之家無非積德行善,飽讀詩書才能百代不衰。還有部分家族根據自己姓氏來書寫對聯,如夏店街王氏祠堂聯為“三槐綿世澤,二晉振家興”;城后董氏祠堂聯為“本基德州常存念,源流都昌暗惕懷”;黃氏祠堂聯“六朝元老,百代勛臣”等等。門框之上繪有“門旁”,一般每邊兩字,如“水源”“木本”或是“春露”“秋霜”,隱喻后人勿忘祖德,不負宗恩,慎終追遠,永言孝思。
天井,是家堂畫中祠堂內唯一露天的空間,可以收集四周屋頂的雨水,俗稱“四水歸堂”,古人以水為財,隱喻肥水不外流,財不輕易示人。進入山門,便是影壁墻,其圖案多為“旭日東升”,以與山門外古樹呼應,隱喻“水源”、“木本”。影壁后、天井內左右兩邊均為一至二名男童,或嬉戲玩耍,或燃放鞭炮,左邊男童著明朝服飾,右邊則是清朝服飾。天井內繪有鹿和鶴兩種動物,一般為雙數,代表鹿鶴同春?!奥埂币敉暗摗?,代表官位和福氣,一般繪成鹿回頭展望的姿態,隱喻官位馬上光顧家族。鶴代表長壽吉祥,隱喻祖宗在另一世界過著幸福安樂的生活。
翼廊,為通向正殿的過渡空間。通常在天井與拜廊即正殿之間繪制圍欄或臺面,圍欄的墻面上繪有造型各異的山水圖案,臺面上繪有梅蘭竹菊或琴棋書畫或靈芝、如意、金魚滿缸等圖案,以梅蘭竹菊隱喻品德高尚,琴棋書畫為文人修身之技能,隱喻子子孫孫必須提高素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靈芝、如意、金魚等皆是吉祥之物,隱喻萬事吉祥如意。
拜廊,即進入正殿的通道,常繪成棋盤格形。正中繪有用于跪拜的“蒲團”,通常為牡丹、蓮花、壽字、福字圖案。蓮花代表圣潔,牡丹代表富貴,寓意富貴平安,福壽雙至。拜廊兩側打成長方形畫格,一般為二十二或二十三格。一格代表一個牌位,自上而下,一行一代。拜廊左側書寫直系宗親的名諱,右側書寫旁系宗親的名諱,或按左昭右穆,或按支系排列填寫,故去的女性只能書寫姓氏。
正殿,即祠堂中的大殿,空間極為開闊。大殿之上,繪有祭祀供桌。供桌中央擺置香煙繚繞的香爐,香爐兩邊則是一對燭火跳躍的蠟燭臺,隱喻子承孫繼、薪火相傳。后有三牲供品,即豬、雞、魚。豬代表主家;雞代表吉祥;魚代表有余。后有5個供碗,碗內盛滿山珍海味,寓意子孫生活殷實,祀祖誠心可鑒。兩側繪有廊柱,書有楹聯,一般諸如“祖德宗功千載澤,子承孫繼萬年春”,有的家堂會寫上自己家族的對聯,諸如昌邑道照孫氏祠堂聯“本支百世迭科第,俎豆常陳追遠堂”,小南孟劉氏祠堂聯“彭城祖遠歷年論世說劉宗,通德門高到處逢人欣鄭里”等等。正殿之上繪有大房檐、大屋頂,房檐正中繪制有“慎終追遠”或“永言思孝”的匾額,大屋頂、大房檐寓意祖宗高高在上,梁柱寓意子孫后代托著祖宗。
內殿,又稱“神龕”。畫面中將其門闕上設隔扇與正殿分割開來,兩邊書有楹聯,一般諸如“禮樂百年承燕翼,詩書千載荷龍光”。也有如陳氏祠堂楹聯“百代文明光鄑邑,千秋血脈引蘆根”,橫批“本支百世”,據順治《陳氏族譜》載:“始祖自龍池集歸,見村河北岸有稚兔相搏,曰:此吉地也,我死必葬此。家人與其言,數年蘆葦發冢上,祖妣亡,擬合葬,開墓見蘆根盤結,粗若蓮藕,其形像人馬狀,斷之水流如血,眾驚愕,亟閉墓,祖妣改葬不得合祔?!贝苏f相傳至今,楹聯由此而生。內殿當中畫有兩位明朝裝束的老者,男左女右,名曰“始祖,始母”。兩位老者前方供桌上放有“三代宗親”的牌位,用以祭祀“曾、祖、考”三代氏族宗親,牌位兩邊則是簡單勾勒的略小的二個或四個牌位,書寫祖先名諱。
總體來說,家堂畫的布局大同小異,都是展現后代對先人的無比崇敬之情,其所蘊含的濃郁民族特色已經深深地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
家堂畫的民俗表現
在昌邑地區,每到農歷臘月三十,家家戶戶都要懸家堂。家影需懸掛在家里,或父母家,或長子家;支影懸掛在本支長輩家;族影懸掛在祠堂或影房,由族長供奉,或者各支輪流供奉。家堂畫,不僅是祭拜先祖、永懷感恩的表現形式,還能起到敦親睦族、教化子孫的作用。
到了年三十這一天,人們吃過早飯(喝陳飯湯),家里的男丁便開始將竹簾子或葦簾子懸于堂屋正北,因簾子諧音“連子”,寓意家族子孫興旺,所以懸簾子成為過年中必不可少的一項。而后將裝有家堂的木匣打開,將家堂懸在簾子之上。再將配軸依次懸于家堂兩側,配軸多為荷花和牡丹,寓意“先做人,后富貴”,也有八仙配軸,對聯式配軸等等,配軸諸如昌邑后青林氏敦本堂聯“敦親睦族家風著,本智揚清世代傳”,城后董氏族影聯為“綏予子姓報以介福,俾爾戩谷永言孝思”,道照孫氏聯為“三世春曹傳翰墨,六朝封誥接恩光”等等。這正是“一畫卷明示家族瓜瓞,兩配軸暗喻做人真諦”。
將所需供品擺放完畢以后,男丁們便去祠堂或影房懸族影,當年有親人故去的人家要提前去填名,并用捧盒送去供品和香紙。填寫先人名諱,需由族內德高望重且書法精湛的人來完成。懸族影和家堂的講究有所不同,先在祠堂前放一到兩支小鞭,族中的男丁老幼聽到第一聲鞭炮響,便會陸續趕到祠堂。男丁們來到祠堂前,聽從族長安排懸好族影。之后,族長沐手凈面,將兩旁蠟燭依次點起,取三支香在燭火上點燃,朝著族影三作揖,而后生在香爐中。隨后將一疊黃表點燃,旁邊的族人隨即跪地給老祖磕頭行禮,祠堂外響起隆隆的鞭炮聲和陣陣的鑼鼓聲,人們的臉上洋溢著喜慶祥和的氣氛。
吃罷午飯,男丁老幼便去祖塋地請“老祖兒”回家過年。待回來后,先去祠堂在族影前為老祖兒焚香磕頭,而后各自回到家中在家影或支影前沐手焚香,名曰“安座”,這無不處處體現后代兒孫對先人無限的崇敬之情。
昌邑西小章村馬家祠堂供奉的族影,為紀念元朝末年都督府元帥馬亮,春節期間還有社火舞蹈表演《小章竹馬》
除夕夜,家家戶戶守在一起共度良宵。待子時剛過,萬家燈火,鞭炮隆隆,家人們各司其職,燃燭、上香、焚紙、挑燈,敬天地、拜祖先、迎財神、祭灶王、請門神,及“全神發碼”同金錢香紙一并焚燒,名曰“發碼子”。大年夜焚香不能斷,寓意香火代代相傳,連綿不斷。之后,將出鍋的第一碗水餃祭奠天地、祖先。家人們手端捧盒,內放水餃、香紙等,先到支影、族影處祭奠祖先。而后各自回家吃罷年夜飯,協同族人開始拜年。小孩們手提燈籠,大人們相互問候作揖,老人們樂呵呵坐在正堂,等待著后輩兒孫拜年磕頭,其樂融融,年味深深,一幅昌邑鄉間年俗畫卷施展開來。
在昌邑還有一種年俗最具特色,那就是異性宗族之間大拜年,這當屬龍池東西白塔兩村溫、陳大拜年。溫、陳兩姓長久以來和睦相處,親如一家,“溫是溫,陳是陳,溫陳本是一家人”的老話由此而來。兩姓族人在大年初一早晨,各自在村中集合后,由族長帶領,鼓樂齊鳴,龍獅共舞,人聲鼎沸,沿東西大街相對走來。族長相互作揖問候“過年好”,兩邊族人山呼海嘯般喊道“過年好!過年好”。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好不熱鬧!
昌邑懸家堂講究是很多的,初四閨女回門不能見家堂,所以在初三時就要請下。初三早上,男主沐手焚香,而后吃罷早飯,待香燃盡之后,將香案供品一并撤去,將家堂配軸慢慢請下,名曰“圓年”。而后將文財神比干像或武財神關公像或富貴牡丹圖懸于正堂,直到元宵節結束后請下。之后,家人們匆匆趕往祠堂,待香燃盡后,隨著族長的安排,將族影緩緩請下,放在影盒中,名曰“送年”。而此時,外面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小孩們捂耳嬉鬧,老人們眉開眼笑,春節這個最能體現中國人家國情懷的節日在歡聲笑語中度過。
昌邑后青村林氏影房供奉的族影
為畫師王世忠所繪
家堂畫,是中華民族藝術瑰寶,是勞動人民在歷史的演變和風俗的推進中產生的,是廣大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最具中國特色地域文化的民俗民風,成為傳承上下五千年、總結華夏孝文化的縮影,也是我們昌邑人民對先祖世宗無比崇敬,對幸福生活無限向往,對美好時代最好歌頌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