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8 07:23:17
文/ 丁一鶴
由默默無聞的民間藝人到“中國年畫王”
那是1995年,我在山東濰坊的一個部隊擔任新聞干事,我喜歡尋訪當地的一些文化遺存。濰坊年畫是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齊名的中國三大木版年畫之一,而且濰坊年畫和風箏的著名產地都是寒亭區西楊家埠村。在楊家埠村我采訪了當時代表年畫和風箏最高制作水平的兩位老藝人,一位是當時已經91歲的風箏藝人楊同科,另一位就是當時68歲的年畫藝人楊洛書。
經過多次采訪之后,我撰寫了兩篇專訪文章,其中一篇是寫楊洛書的《中國年畫王》?!吨袊戤嬐酢钒l表時還同時配發了一張時任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觀看楊洛書雕刻畫版的照片。此文在《人民日報》等多家報刊發表后,又被多家媒體轉載。這是第一篇全面介紹楊洛書先生的文章,也是媒體上第一次把楊洛書稱做“中國年畫王”。此后,隨著眾多媒體的采訪,楊洛書在文化界名聲大噪,年畫王的名頭越來越響。
由此,我和楊洛書成為無話不談的忘年交。1996年春節期間,我同楊洛書談到年畫的繼承與創新的時候,建議他雕刻一套水滸人物畫版,以流傳后世。楊洛書欣然采納了我的建議,為此,我還撰寫了專訪《年畫王重刻梁山好漢》一文,并在全國一些重要媒體上發表。楊洛書很珍視自己的名聲,我采寫的這些文章,十幾年來一直貼在楊洛書家中的墻上。
此后,楊洛書陸續雕刻了四大名著,主要代表作品有《水滸傳》109套、《西游記》88套、《紅樓夢》140套、《三國人物》110套以及其他年畫數百套木版。2002年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鑒于楊洛書在民間文化保護、傳承和創作方面的突出貢獻,授予他“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2005年4月,楊洛書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名譽博士稱號。
此后的十幾年間,楊洛書成為濰坊年畫當之無愧的代表人物。上世紀80年代他首創了國內第一套木版年畫掛歷,繼之又刻制了我國惟一的一套木刻《歷代帝王全圖》。1993年7月,楊洛書又將自己珍藏的一塊刻于500余年前的年畫畫版,連同50塊明清畫版,無償捐贈給中國歷史博物館。經專家考證,這塊刻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的年畫畫版,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質年畫畫版。
楊洛書至今還珍藏著明清以來的1000余塊畫版,囊括了楊家埠現存的所有年畫樣版,加上他后來創作的畫版,至今大約在2500塊畫版左右,這個數量毫無疑問是中國之最。1996年,楊家埠村專門投資建起了“楊洛書年畫博物館”。為民間藝人建博物館,至少在山東,楊洛書是頭一個。
由于長年久坐刻版,楊洛書患上了嚴重的胃病和腰椎間盤突出,1.70米高的身體瘦得只剩下80多斤。無論春夏秋冬,他都是一邊大把嚼著胃藥,一邊像只雕蟲趴在畫版上雕著刻著。這位僅讀過幾年私塾的民間老藝人也許意識不到:他在雕刻著帝王將相、門神好漢的時候,也在雕刻著自己的生命、自己的人生。
12年前我第一次采訪楊洛書的時候,他一個人獨自守在自家有些黑暗的小南屋里,默默地雕刻著畫版,幾乎沒有人打擾他,那時候他是清凈的。因為光線黯淡,當時為了給他拍張清晰的照片,不得已把畫版拿到院子里。當楊洛書出名之后,隨之是慕名而來的各種媒體的采訪,政府官員的接見,外國友人的拜訪,大批客戶的到來。當然,讓更多人眼紅的是楊洛書因此發財了。
作為鄉土上的一個普通村莊,幾乎家家戶戶都從事年畫和風箏的加工和制作,他們都是從老祖宗那里傳承下來的手藝,以往的行市也都是統一的價格,銷售量也都差不多。但是,自從“年畫王”成為楊洛書的招牌之后,他的同順德畫店不但坐等客戶上門,而且往往供不應求。利益的驅動使得這位年畫藝人無意之中成為眾矢之的。
兩位年畫同行的前世今生
在山東濰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楊洛書“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而另外一位木版年畫專家張殿英先生也被授予“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與一直生活在鄉土的楊洛書不同的是,張殿英是新中國初期國家培養的美術教師,曾在昌濰師專任教。張殿英于1981年調到濰縣年畫研究所,開始了從實踐到理論兩個方面傳承木版年畫的計劃。在當地年畫藝人的協助下,張殿英從濰坊市寒亭區的楊家埠、齊家埠等生產年畫的村莊,收集了年畫畫版500多套,為木版年畫的深入研究和后來的開發經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退休后,張殿英不忍看到木版年畫“人亡藝絕”,回到故鄉濰坊市的安丘青云山民俗游樂園創辦了年畫館,繼續他的年畫創作和理論研究。
張殿英的木版年畫制作工藝技術不是家傳,他的主要貢獻是在理論上的,他曾經出版專著《楊家埠木版年畫》、畫集《楊家埠年畫》,在書刊和報紙上發表專業文章20余篇。同楊洛書受到李瑞環的贊賞一樣,張殿英在我國第二個“文化遺產日”上,獲得了溫家寶總理的稱贊。張殿英對年畫的貢獻還在于他創作了年畫長卷《農家樂》,把古代齊魯民間一年四季主要的勞作、游藝、節慶、禮儀等風俗活動,用木版年畫的形式表現出來。長卷《農家樂》共雕刻了531塊畫版,并手工印制在一張32米無接縫的紙上,配上類似三字經的畫面說明。這部作品也頻頻在北京、南京等地展出,并獲得各種民間工藝類的獎項。
楊洛書和張殿英差不多是同齡人,楊洛書今年80歲,張殿英74歲。雖然都是靠濰坊年畫生活,但他們其實是兩類人。楊洛書是一個沒有多少文化的年畫藝人,他只不過是靠祖傳的手藝賺口飯吃的農民,什么“大師”、“年畫王”,對他而言都是身外之物,頂多是養家糊口的一個招牌,他最大的夢想是讓他家的百年老店繼續輝煌下去。而張殿英卻不同,他曾經是師專的美術老師,在當地是研究年畫的專家,他的專長更多的是理論上和學術上的,他創作的32米年畫長卷也是楊洛書這種年畫藝人連想都不敢想的,更談不上像張殿英那樣拿著《農家樂》獲得各種各樣的獎項。
筆者2007年12月3日電話采訪張殿英先生時,張殿英稱他1981年調入濰縣年畫研究所,大概在1984年前后,作為研究專家的張殿英和作為民間藝人的楊洛書相識。1988年前后兩人的關系開始密切起來。張殿英稱,兩人之所以關系密切是因為張殿英向楊洛書提供了很多份年畫的畫樣,讓楊洛書從他家里拿去模仿……
而張殿英次子張運祥對于楊洛書的一些說法和評價,被前來采訪的記者陳宏記錄到一本名叫《楊家埠年畫之旅》的書中,由此引發了兩場官司。
由楊洛書引出的文化事件
《楊家埠年畫之旅》的作者陳宏,筆名沈泓,現居深圳?!秾ふ沂湃サ哪戤嫛穮矔顷惡瓴捎玫谝蝗朔Q寫作手法,以報告文學的形式,記錄了他深入各年畫產地尋蹤探源的經歷?!稐罴也耗戤嬛谩肥菂矔械囊槐?,2006年1月由中國畫報出版社出版。
2006年5月,一位煙臺的朋友專程帶著《楊家埠年畫之旅》來楊家埠找到楊洛書。臨給他書前,這位朋友對楊洛書說:“楊老,我這里有一本書,你看完可千萬不要生氣啊?!?/p>
楊洛書接過了《楊家埠年畫之旅》??赐觋P于自己的章節,楊洛書氣得當即病倒。
陳宏創作的《楊家埠年畫之旅》一書共十一章,第七章的標題為“年畫神話楊洛書”,專門探討“楊洛書現象”,而這些素材的來源并非來自楊洛書本人,而是主要來自張運祥和陳宏在楊家埠街頭的采訪。
“年畫神話楊洛書”共分為十節,讓楊洛書氣憤不已的是最后三節,第八節的標題為:“他會刻版嗎?”陳宏在書中有如下的文字:“為了更真實地了解楊洛書,客觀揭開楊洛書現象之謎,我在采訪楊家埠年畫藝人時,經常會問一句如何評價楊洛書?他們回答我的是:楊洛書既不會畫,也不會刻版……”張運祥說:“當年我父親在楊家埠木版年畫研究所時,楊洛書經常中午到我家里拿樣,拿去復制后還來,我們家的大門神樣他也拿去過。楊家埠年畫業從古到今有一條行規:刻版是不外傳的。我父親對楊洛書說:‘你要學我都可以教,而且免費?!睆堖\祥說:“楊洛書有一個外甥,叫楊福堂,是楊家埠的刻版能手,楊洛書的年畫雕版大多是他刻的。而楊洛書的年畫《水滸一百單八將》也不是他刻的,是我的妹夫韓世良刻的?!?/p>
在第九節“出名的謎底”中,張運祥說:“楊洛書成為現今楊家埠年畫的形象代表,就是我父親推出的,可能是因為在楊家埠楊洛書最敢說話,是有名的‘楊大炮’?!弊髡哧惡暝诘诰殴澲腥绱嗽u價楊洛書:“在我看來,與其說楊洛書是一位藝術大師,倒不如說他是一位社會活動家,一位年畫組織者,一位年畫策劃人和經營人。以上這些因素兼備,他創造出了一個楊家埠年畫的品牌,一個大師的神話?!?/p>
在最后一節“楊洛書趣事”中,作者又對楊洛書進行了總結性的評價,“他什么都敢說,他知道記者最需要什么,然后他就說什么,泡沫吹的越大、媒體越高興,當地政府也越高興,讀者也更覺得新奇,皆大歡喜?!?/p>
楊洛書認為《楊家埠年畫之旅》一書侵害了他的名譽權。另外,這本書中還未經楊洛書許可,使用了署名為“楊洛書”的年畫共計8幅,署名楊洛書注冊經營的同順德畫店的年畫共計8幅。楊洛書憤怒了,他停下手中握了60多年的刻刀,開始為自身名譽和著作權討要說法。
楊洛書看到《楊家埠年畫之旅》之后不久,立即就著作權和侵害名譽權問題與中國畫報出版社聯系。據楊洛書稱,2006年5月份,中國畫報出版社曲克明副社長親自登門向自己道歉。2006年7月份的一天,《楊家埠年畫之旅》的作者陳宏來到楊洛書家。楊洛書拉著他到家里看他存放的2500多塊木版,質問陳宏中國還有哪一個人存有這么多木版,讓陳宏看自己變形的肋骨……說著說著,楊洛書就哭了,一口氣沒上來,就暈倒在院子里。這次,他打了半個月的吊瓶,吃了20多服中藥才康復。
楊洛書決定打官司,讓大家知道楊洛書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一本書引出兩場官司
2006年9月,楊洛書先在濰坊市中級人民法院,把中國畫報出版社推上被告席,為自己的著作權討說法。
2007年8月8日,楊洛書狀告中國畫報出版社侵犯著作權一案一審勝訴。濰坊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判中國畫報出版社停止售書、賠償楊洛書損失并在濰坊晚報向楊洛書公開道歉。法院認定中國畫報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發行《楊家埠年畫之旅》一書未經楊洛書許可,使用了署名為楊洛書的年畫共計8幅,署名楊洛書注冊經營的同順德畫店的年畫共計8幅,侵犯了楊洛書的著作權。據此,濰坊市中級人民法院做出一審判決:中國畫報出版社立即停止《楊家埠年畫之旅》一書的發行和銷售;賠償楊洛書經濟損失5萬元;在《濰坊晚報》刊登道歉聲明。
楊洛書對判決結果表示滿意。而被告方中國畫報出版社不服一審判決,上訴到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目前此案正在二審之中。
2006年11月,楊洛書又向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起訴中國畫報出版社、《楊家埠年畫之旅》作者陳宏以及陳宏采訪對象張運祥對自己的名譽侵權。在訴狀中,楊洛書向法院提出了三項請求:判令被告《楊家埠年畫之旅》停止銷售;在全國重要報刊上向原告賠禮道歉;賠償精神撫慰金100萬元。由此引發了一場百萬元的名譽權索賠案。
在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的法庭上,原被告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楊洛書在法庭上稱:我出生于木版年畫世家,是楊家埠百年名號“同順德”畫店的第19代傳人,在《楊家埠年畫之旅》一書中,陳宏及張運祥捏造事實,使用了大量貶低我才藝、侮辱我人格的語言文字,陳宏、張運祥的上述行為致使我的社會評價降低,侵犯了我的名譽權,中國畫報社作為出版單位未盡到應有的審查義務,同樣構成侵權。
中國畫報社辯稱,《楊家埠年畫之旅》并沒有使用侮辱、誹謗楊洛書人格的語言文字,作者對楊洛書的評價是客觀、正面的,并未超出合理評價的范疇。
陳宏辯稱:我在書中對于楊洛書的描述都是客觀的、正面的。我在書中對楊洛書現象的提出和探討屬于文藝批評和不同意見,屬于正常的文藝評價的范疇,并沒有侵犯楊洛書的名譽權。
張運祥辯稱:陳宏在撰寫《楊家埠年畫之旅》一書前曾經對我進行過采訪,書中引用的我的話確實是我向陳宏講述的,所述內容屬實,我父親張殿英與楊洛書的關系很好,所謂的借畫樣等描述是為了體現兩家人關系密切,我在主觀上并沒有侵犯楊洛書名譽權的故意。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楊洛書在年畫創作上的成就,在對民間藝術傳承和保護方面所作的貢獻有目共睹,作為公眾人物,對于他人對自己的不利評價應當予以最大限度的容忍和理解。楊洛書要求確認中國畫報社、陳宏、張運祥侵犯其名譽權的事實依據不足,所以,法院對楊洛書的請求均予以駁回。
一審判決后,楊洛書不服上訴,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然而,2007年9月20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做出駁回上訴的終審判決更令楊洛書感到難過。
從判決的角度來看,本案的爭論焦點是“名人如何面對評論”?!懊恕边@個稱謂實際上是一把雙刃劍,一個人被人公認為“名人”之后,他既要承擔別人對他的贊譽,也要承受別人對他的不雅評價。但是,盡管名人是比普通人應該多寬容別人的不雅評價,但這些評價必須有理有據,要適度。這個適度也包含三個方面:一要有理有據,二不能捕風捉影,三要在一定限度之內,不能引起社會公眾對該名人的誤解。
對于這場名譽權官司,我曾分別與楊洛書和張殿英兩位老先生通過電話。楊洛書的觀點是一定要打個水落石出,而張殿英認為楊洛書打官司是“有人在背后唆使”。而我的觀點是,兩位為年畫投入幾乎一生精力的老人,都到這把年紀了就別再折騰了。對于我的說法,兩位老人都表示了認可,在我看來,這才是這個案件最好的結局。
作為交往十幾年的忘年交,我告訴楊洛書三句話:“一是保重身體,別氣出個好歹來;二是吃點喝點閑著刻點畫版,別再為官司勞神;三是保存好祖傳和自己創作的作品,以便流傳后世?!弊詈?,我半開玩笑地說:“老爺子,名聲人品自有公論,人生不過百年,按照這個說法,你沒多少年歲的活頭了,這把年紀你還找氣生,那不是自己折騰自己嗎?你要是氣死了別人可不給你燒紙??!”楊洛書老人在電話那頭哈哈一笑:“丁老弟啊,還是你說得對??!回老家一定來我這里喝酒??!”
中國年畫第一案·楊洛書敗訴
http://www.zdynh.com/ReadNews.asp?NewsID=879 :2009年8月3日
張殿英是一個與世無爭是人,只想按照自己的判斷,讓木版年畫在現代發揚光大,對于個人的得失、榮辱和恩怨從來沒有掛在心中。
張殿英認為,對于一個人的結論,在當世是不足為據的,是好是壞,歷史結論必定是正確的,個人的事情爭來爭去是無聊的。
因為楊洛書打官司是一場可笑的鬧劇,知道的人越少越好。所以事后,張殿英的孩子要告知人們:“楊洛書敗訴了?!睆埖钣⑾蚝⒆又v了自己的道理,孩子尊重張殿英的意見,也沒有向外聲張。
遺憾的是,事情過去快兩年了,楊洛書打官司在目前的影響依然很大,有許多人,有些是文化界的官員和文化界的知名人士,不知為了什么,還在傳播:“楊洛書和張殿英打官司,張殿英敗訴了!”所以,只好將《法治》2007年第12期,丁一鶴《年畫大王名譽侵權案演繹“同行是冤家”》講的幾段話錄后;將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的一審判決書,和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終審判決書,公示于眾。同時張殿英申明:
張殿英和楊洛書不是一種類型的人,是不可比較的。如同解決饑困的問題,吃饅頭;想中樞神經興奮并具迷幻,吃搖頭丸,饅頭和搖頭丸不可比較一樣。
“楊洛書和張殿英打官司”是謠言,因為楊洛書沒有和張殿英打官司,而是“楊洛書和張運祥打官司”。
《法治》2007年第12期,丁一鶴講:
“楊洛書維權案被稱作中國年畫第一案,在民間文化界掀起了一場不小的風波。尤其是在媒體上傳播得沸沸揚揚,也許有人還在偷偷笑。但是,經過對案件全程的跟蹤和剖析,我們才終于看到,這是一個有些可笑的鬧劇……”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楊洛書在年畫創作上的成就,在對民間藝術傳承和保護方面所做的貢獻有目共睹,作為公眾人物,對于他人對自己的不利評價應當予以最大限度的容忍和理解。楊洛書要求確認中國畫報社、陳宏、張運祥侵犯其名譽權的事實依據不足,所以,法院對楊洛書的請求均予以駁回。
一審判決后,楊洛書不服上訴,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然而,2007年9月20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作出駁回上訴的終審判決……”
附件:1、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的一審判決書
2、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終審判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