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頁2016-09-19 16:00:14 來源: 中國美術報作者:安麗哲
時至今日,“非遺”保護工作已經進行了10年,一些以非工業文明為生存土壤的“非遺”項目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亡;而另外一些“非遺”項目則在新的歷史環境下順利實現了轉型。2006年第一批被納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濰坊風箏”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傳統風箏制作
“非遺”項目的職業化趨勢
著名的人類學家、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曾提到過在農耕文明中,家庭副業對農民生活的重要性。在人多地少的情況下,單憑農業收入無法支撐農民的正常生活,各種副業是小農經濟有益的補充。對濰坊楊家埠的農民來說也是如此,明清以來,木版年畫與風箏在當地一直是僅次于農業的謀生手段。然而自1985年楊家埠村被納入濰坊市寒亭區以后,當地農民的身份也逐漸轉變為城市居民,失去耕地的農民開始尋找不同的出路,20世紀90年代楊家埠旅游業發展得比較紅火,專門售賣風箏和年畫的仿古商業街也逐漸成熟。風箏的制作與銷售不再附屬于農業生產,而成為一種職業,很多人家專門制作與售賣風箏。楊家埠這種現象在我國相當普遍,即許多鄉村變為城鎮,農民失去耕地,形成于農耕文明下的副業反而成為其生存的職業。
小禮品風箏
“非遺”項目的裝飾化趨勢
許多“非遺”項目兼有審美屬性與實用功能。在現代社會中,其功能屬性非常容易被工業化的產品所替代,那么非遺項目占優勢的部分更多地將體現在審美部分,這造成了傳統“非遺”項目的一個趨勢,即主要作為裝飾的禮品化趨勢。傳統風箏在制作上,竹子骨架需要熏烤、軋制,真絲面料需要熨燙,紋樣需要手工繪制,這都造成較高的人工成本。而由西方引進的現代風箏骨架為碳素、玻璃纖維桿,面料多為尼龍制品,圖案使用機器化生產即可完成,成本非常低廉。在現代風箏的擠壓下,傳統風箏的制作被迫開始轉型。在考察中可以看到,傳統風箏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低端的,鑲嵌在鏡框里的小禮品風箏,不能放飛,主要擺在桌上欣賞;第二類是高端的,制作精良、畫工優美的真絲風箏,可以放飛,但由于價格昂貴,主要用于懸掛在室內當裝飾品;第三類是大型展示風箏,主要用于展會、商場、節日慶祝的裝飾。這三類傳統風箏的共同特征就是非遺項目自身屬性中裝飾性的最大化,充分發揮了其觀賞性的作用。
現代軟體風箏
“非遺”銷售與“互聯網+”結合的趨勢
在互聯網高度發展的今天,“非遺”項目也出現了許多新的機遇和挑戰。在老藝人的描述中,依稀可以見到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人們在春天農閑之際,挑著擔子去白浪河大集上售賣風箏的場景,然而這樣的日子一去不復還。后來,所有的傳統風箏銷售已經從集市轉移到門店;而近幾年隨著互聯網與物流的發展,門店的營業額主要來自線上銷售而不是線下銷售。線上銷售相比傳統的集市與門店銷售有許多新的特點:首先是銷售區域的擴大,通過互聯網,偏安濰坊一隅的楊家埠風箏已經行銷世界;其次是銷售時間的增長,線下銷售要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有明顯的淡旺季之分,而線上銷售則不同,人們可以隨時搜索并購買。不過線上銷售則對于曾經是農民的銷售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需要他們熟練使用電子商務,包括對英文的使用等。
傳統風箏
在很多“非遺”項目仍然掙扎求生的今天,濰坊風箏及其衍生品的年產值已達10億,進入了歷史上最興旺的時期。本文提到的濰坊風箏發展的三個趨勢實際上構成了“非遺”項目能否適應現代社會并復興的關鍵元素,無論是從傳承角度、項目自身,還是市場角度來講,濰坊風箏努力結合并利用現代社會發展中的各種因素,在傳承與創新、功能與裝飾、線上與線下銷售的相互交合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進而實現“非遺”項目在新的歷史環境下的轉型,并尋求新的發展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