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女
年齡:73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
從藝品類:抽紗刺繡,刺繡
從藝年限:60年
單位及職務:濰坊市夢佳服飾繡品有限公司 董事長
所屬地區:奎文區
師承:
徒弟:
瀏覽次數:2572
濰縣刺繡始于清代,有200多年的歷史。刺繡,原是濰縣城鄉一種廣泛的家庭副業,因而古老的濰縣城也就有了“九千繡花女”之譽。近些年,隨著對傳統民間工藝發掘力度的加大,濰縣刺繡也再次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2006年末,濰縣刺繡技藝,也榮幸成為我省的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濰坊市共13個項目)。
1875—1937年,是老濰縣刺繡工藝的興盛時期,在濰縣城里經營繡貨的作坊、店鋪達30余家,繡制品由簡單的枕套、門簾、桌圍,發展到華麗的裙衣、禮服、霞帔、戲衣、轎衣等。新中國建立后,刺繡業得到迅速發展。始建于1956年的濰坊刺繡廠,自然成為了濰繡的主要繼承地。丁福臻曾任過濰坊刺繡廠廠長,刺繡廠將傳統古老的刺繡技藝與現代抽紗針法相結合,繡制了一些具有民族風格的拖鞋、靠墊、睡衣,以及各種臺布,并研制了與青州花邊相結合的高檔彩繡大套及機套、枕套等出口繡品,其繡制品“窄帶百帶麗”,配以彩繡傳統繡花,玲瓏剔透,美觀大方,暢銷日本、意大利和中國香港等地。
隨著時世的變遷,如今,在濰坊,“九千繡花女”的盛大繁榮景象再也難以尋覓,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機器刺繡工藝。濰坊已經很難找到穿針引線的“繡花女”,傳統的手工刺繡工藝面臨失傳的窘境。
“像濰坊手工刺繡這樣的傳統工藝,如果再不下大力氣搶救和保護,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它將從我們身邊消失?!?/p>
與民間工藝品生產數量直線下滑相似的現實是,不少老藝人帶著他們的絕活離開我們,許多流傳千載的民間手工藝品種漸漸失傳。目前手工刺繡、老貓燈、銅銀首飾、藍靛印花等等,都已在我市絕跡,就連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占濰坊出口額最大比重的花絲首飾,如今也面臨后繼無人的窘境。
現在,民間手藝的現狀是喜憂參半。濰坊風箏、紅木嵌銀和核雕等民間手藝,經過政府成功運作,已經成功與市場接軌,然而手工刺繡、泥塑、剪紙等一大批極具濰坊特色的民間手藝,亟需救助和扶持。
要破解民間手藝相繼失傳的危局,需要多措并舉,首先是政府行業主管部門牽頭,搞好行業發展規劃與協調落實,出臺一些保護扶助發展的政策措施;其次是建立專項基金和建設生產展銷園區,促進產業扶持保護、規?;l展、市場化運作;三是成立必要機構將民間藝人組織起來,讓民間手藝形成合力,不斷發揚廣大;四是與高?;蚺嘤枡C構合作,開設特色專業,培養民間手藝后繼人才??傊?,要下大氣力,現在下手還來得及,等許多藝人去世,手藝失傳之后再想彌補,那就真難了。
2005年5月授予首屆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2007年6月授予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1997-2000年刺繡品獲濰坊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作出重要貢獻科技工作者”。
2004年刺繡作品《泰山》獲山東省旅游局頒發“山東省旅游產品二等獎”。
十瓦燈泡的博客
鳶都何處尋 “繡女”
——濰坊刺繡歷史和發展現狀調查 李敬友
2007-07-25
“二百支紅爐,三千砸銅匠,九千繡花女,十萬織布機”,歷史上,濰縣傳統手工工藝非常興盛。這其中,“九千繡花女”描述的便是濰坊刺繡工藝的繁盛。
2006年末,濰坊市13個項目入選山東省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濰坊刺繡名列其中。
可記者調查發現,隨著時世的變遷,如今,在濰坊,“九千繡花女”的盛大繁榮景象再也難以尋覓,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機器刺繡工藝。濰坊已經很難找到穿針引線的“繡花女”,傳統的手工刺繡工藝面臨失傳的窘境。
“像濰坊手工刺繡這樣的傳統工藝,如果再不下大力氣搶救和保護,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它將從我們身邊消失?!笔泄に嚸佬g協會的一位負責人如是說。
哪里學做“繡花女”
“濰繡”聞名遐邇,可如今,在濰坊,要學習刺繡工藝,當一名“繡女”還真不是一件容易事??膮^43歲的王女士便遭遇了這樣的尷尬。
王女士自小喜歡手工刺繡,然而早年工作忙碌,一直沒有潛心學習。當了解到濰坊刺繡工藝面臨失傳后,王女士埋藏在心底的那個念頭又被觸及了。
她到處打聽,希望能系統學習手工刺繡,然而,最終等待她的是失望?!半y道手工刺繡真的就此絕跡了?”無數次,王女士在心中這樣問自己。
王女士說,為了能學習手工刺繡,她多方打聽,結果只找到一些機械繡花和時尚的“十字繡”信息?!笆掷C我早學過,技法太單一,與我想象中的繡花,完全是事?!?/span>
王女士告訴記者,她小時候去過農村,常常被老人們那精彩絕倫的絲線繡花感染?!澳菚r候,幾乎所有上點年紀的婦女都會繡花,我絕對沒想到,不到四十年,當年很普通的手藝竟然會失傳?!蓖跖空f。
王女士介紹,她在尋找手工刺繡老師的過程中了解到,有許多像她這樣40至50歲的婦女,都想當“繡花女”,但都苦于投師無門,只好作罷。
“學會手工刺繡,一方面可以傳承濰坊傳統手藝,另一方面,對刺繡感興趣的人,也可以換取部分收入?!蓖跖咳缡钦f。
一個人的“申遺”
2006年末,濰坊市13個項目入選山東省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3個項目中,濰坊刺繡工藝是濰坊工藝美術協會常務副會長鄧華先生以個人名義申報成功的。
2006年8月份,我省開展了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的申報工作。得知這個消息后,作為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的鄧華立刻想到了申報濰坊刺繡工藝。于是,他開始翻閱大量資料,整理申報材料。到9月下旬,申報材料基本整理成形。但鄧華總覺自己準備的材料僅有文字,多少有些單薄。
為了讓自己的申報材料更充實,經多方打聽,鄧華得知奎文區北苑街道65歲的趙福琴懂手工刺繡手藝。鄧華很快就與趙福琴取得聯系,并登門拜訪。
與趙福琴相見后,趙福琴給鄧華提供了一個更令他高興的線索:她還認識手工刺繡前輩。隨后,鄧華驅車帶著照相機和攝像人員,同趙福琴趕到了濰城區茅埠村,拜訪了一位年近八旬的手工刺繡老人,老人當場向鄧華一行展示了手工刺繡手藝。之后,經老人介紹,鄧華又找到一位80歲的老藝人,整理出了關于手工刺繡的珍貴圖片和影像資料。
萬事俱備,鄧華將文字、圖片及影像資料一同遞交到了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委會。材料遞交一段時間后,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委會一位負責手工藝類評審的資深專家來濰找到鄧華,告訴鄧華,他申報的濰坊刺繡工藝獲得了“AA”級結果,第一個“A”表示“最重要”,第二個“A”代表“最瀕?!?,濰坊刺繡工藝順利入選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濰繡”曾經風光
說起“濰繡”的風光,濰坊夢佳服飾繡品有限公司(原濰坊刺繡廠)董事長丁福臻打開了話匣子。這位1949年出生、13歲起就在濰坊刺繡廠工作的“老繡工”,對濰坊刺繡有著很深的感情。
她告訴記者,刺繡工藝興盛是清光緒至民國初年(1875—1937),據濰縣縣志記載:“濰縣繡工始于清光緒初年,其時因年歲不登,生活艱難,婦女學習南繡者日多,初僅做裝飾之用,如套袖、裙子、枕頂之類,嗣后技術日精,凡圍屏喜帳、戲衣等皆能繡制,其優美勝過南繡。自清末至今縣中以營貨致富者不下數十家?!边@說明“濰繡”在自己的基礎上,通過學習南繡,其技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技術已不亞于南繡。
當時濰縣四鄉廣大婦女幾乎沒有不會繡花的,繡工技藝家喻戶曉,競相傳授,成為一種廣泛的家庭副業,同時也是一種競相媲美的手工藝術。由于刺繡工藝在民間的深入流傳,也推動了繡貨業的發展,據濰縣縣志記載:“僅民國二十九年調查經營繡貨業的行業共有34家”,當時最有影響的是同祥號,創始人李約翰,濰縣九曲巷人,于1872年自設同祥號,專門經營繡貨,以后發展成為當地享有盛名,在本省、外省如河北、河南等地也有影響的名招牌。
這一時期繡工發展很快,不論城鎮農村,家家戶戶,以母教女、以姊帶妹,形成了繡花風氣,絕大多數婦女以繡花所得為家庭燈油炭火之資的主要來源,當時繡花女工之多,遍及濰縣四鄉,因而得到濰縣素有“九千繡花女”之美譽。
“濰繡”的嬗變
日前,記者來到了昔日繡花點星羅旗布的濰城后門街。這里,“繡花女”的故事依稀地飄在老人們的記憶里,卻難見昔日“繡花女”的身影。
記者一路探尋,來到了“濰坊市老字號”濰坊夢佳服飾繡品有限公司(原濰坊刺繡廠)。這是由公私合營時的繡花廠嬗變的,經過幾次大的改革,國有、集體企業所走過的路子都走過,所有過的喜悅、痛苦都體驗過。
剛組建時,從最原始的制作繡花枕頭、結婚的罩頭、葬品開始,全是些零散的針線活,成趟成行的繡女穿針走線,精細勁讓人叫絕。后來,制作的戲裝、婚禮服和室內掛繡,暢銷全國大中城市,京戲名角尚小云等人都穿過該廠的戲裝登臺,不少繡品被選為國家贈品,贈送給友好國家的元首。
如今,刺繡廠幾經蕭條、繁榮,終于又步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隨著企業裝備水平的提升,工藝經過了“手工-半手工-自動化-精細化-電腦化”的變化,勞動效率飛速提高?,F在,該廠擁有日本平岡飛梭繡花機、田島多頭繡花機、韓國多針機、多針絎縫機等260多套,形成集飛梭繡、電腦繡、絎縫繡為一體的專業化生產格局。
記者在該廠看到,所有生產全部是自動化,可是不管自動化程度多高,那工藝還是一針一針地繡,在繡那點綴小花時,還是用花掙子掙著,修飾用的剪刀,還是精巧的古今剪刀,無論圖案如何復雜、如何變化,繡花的程序沒改變,只是繡品更加精致、和諧。
這些繡花女既得眼亮手快,又得心細腿勤。4臺大型瑞士蘇拉機晝夜運行,每臺每天的工作量相當于昔日5000人一天的工作量。
據介紹,該廠是濰坊市繡品行業的龍頭老大,產品達到100多個品種,年銷售收入達到5500萬元,深受日本、東南亞及非洲等地區消費者青睞。如今,經過創新后的繡品也成。
傳承需多措并舉
與民間工藝品生產數量直線下滑相似的現實是,不少老藝人帶著他們的絕活離開我們,許多流傳千載的民間手工藝品種漸漸失傳。據悉,目前手工刺繡、老貓燈、銅銀首飾、藍靛印花等等,都已在我市絕跡,就連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中后期占濰坊出口額最大比重的花絲首飾,如今也面臨后繼無人的窘境。
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鄧華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民間傳統手藝,里面有很強的民族內涵,它是民族情感的組成部分。芭比娃娃、圣誕樹搶奪了濰坊布老虎和老貓燈的市場,這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隨著流傳千百年的民間手藝的缺失,會留下一片用任何東西都很難彌補的民俗文化空白?!?/span>
濰坊市工藝美術協會會長孫立榮關注民間手藝已有數十年,談到民間手藝的現狀,孫老喜憂參半。他說,濰坊風箏、紅木嵌銀和核雕等民間手藝,經過政府成功運作,已經成功與市場接軌,然而手工刺繡、泥塑、剪紙等一大批極具濰坊特色的民間手藝,亟需救助和扶持。
孫老說,要破解民間手藝相繼失傳的危局,需從三個方面下手:首先是政府相關部門將民間老藝人組織起來,讓民間手藝形成合力;其次是成立一個展銷場所,讓民間手藝逐漸與市場對接;最后是與高?;蚺嘤枡C構合作,開設特色專業,培養民間手藝后繼人才。
孫老說,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大手術”,難度是有的,可喜的是現在下手還來得及,等許多藝人去世,手藝失傳之后再想彌補,那就真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