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男
年齡:54 歲
技術職稱:
榮譽職稱:山東省工藝美術名人
從藝品類:濰坊紅絲硯及硯雕
從藝年限:34年
單位及職務:濰坊一甲名硯齋 濰坊一味園香油廠 總經理
所屬地區:濰城區
師承:王全會
徒弟:
瀏覽次數:2755
崔成全,男,1968年生于山東濰坊,1987年參加工作,現為山東省工藝美術名人,濰坊市工藝美術大師,濰坊工商聯生命之友商會副會長,中華硯文化發展聯合會會員。1998年開始收藏奇石、硯臺雕刻、收藏,如今已經收藏了300多方共計20余個魯硯品種,在2004年獲得行業推廣國家專利一項,2009年在清華學習工商管理研究生課程, 2011年成立濰坊一甲名硯齋(濰坊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并跟隨費縣王全會老師學習雕刻硯臺,在濰城區西關街辦營子工業區設有硯臺展館,由中國文房四寶協會郭海棠會長和中華硯文化專業委員會劉紅軍會長共同揭牌,專門從事各種山東魯硯開發、推廣、整合各行各業的資源,使魯硯文化傳播出去就是最大的心愿。
1998年開始收藏奇石、硯臺雕刻、收藏。
2012年由中國文房四寶協會郭海棠會長和中華硯文化專業委員會劉紅軍會長共同揭牌成立濰坊一甲名硯齋。
2013年-2015年分別榮獲中國炎黃文化研究會弘揚傳統文化事業優秀志愿者稱號。
2014年被山東工人報評為“山東省講誠信講責任模范企業家”。
2012年在濰坊工商之友協會擔任副會長。
2012年起一直為中華炎黃文化研究團體會員單位。
2012年在山東青職工總評榜評行員會獲得“山東省誠信講責任模范企業家”。
2013年-2015年分別榮獲中國炎黃文化研究會弘揚傳統文化事業優秀志愿者稱號。
2014年,被山東工人報評為“山東省講誠信講責任模范企業家”。
2015年12月,被評為濰坊市第五屆工藝美術大師。
2017年3月被評為“山東省工藝美術名人”榮譽稱號。
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情況:2012年4月捐獻學生硯500方、2013年在臨沂捐獻300方學生硯、2014年捐獻山東魯硯協會啟動資金伍萬元整。
2006年6月21日獲得外觀設計專利一項,專利號:ZL.20153000941740。
2014年尼山懷素硯在第三屆“中華硯”精品硯臺評獲得“金獎”。
2015年11月《飛龍硯》、《佛陀》被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硯文化聯合會收藏。
2016年在濰坊國際風箏文化創意設計作品榮獲金獎。
2016年《尼山風景硯》在中國(山東)工藝美術博覽會上榮“人立陶琉杯”金獎。
2017年5月《紅絲飛龍硯》第九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博覽會榮獲“神龍杯”山東省工藝美術精品獎銅獎。
在“聚硯齋”雜志社發表“依托傳統文化,打造品牌精品”,以魯硯文融會貫通為推手再創魯硯新輝煌。
泗水回歸硯:采用田橫島中的田橫硯石,該石質細膩,濃度高,發黑好,雕刻規正,是繼承傳統硯學與現在工藝的完美結合,線條流暢,美觀實用。
尼山竹編硯:采用山東曲阜尼山孔子洞的尼山硯石,石質細膩,做工精細,雕刻竹編工藝,符合硯學之道,不失文人文玩之器,發墨好,實用,是硯中收藏之精品。
濰坊傳媒網
魯硯也是咱們的地方名片 記我市魯硯收藏愛好者、濰坊一甲名硯齋總經理崔成全
來源:濰坊廣播電視報-城市周報 2013-12-05
在紙、墨、筆、硯中,硯被古人譽為文房四寶之首。早在西晉《博物志》中就有“天下名硯四十有一,以青州紅絲石為第一”的說法,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的魯硯也被眾人所熟知而享有盛名。在我市濰城區西關街辦營子工業區有一處硯臺展館,45歲的崔成全是濰坊一味園香油廠的總經理,也是一位硯臺收藏愛好者,十幾年前他開始喜歡并搜集硯臺。而他也有一個魯硯夢,如今已經收藏了300多方共計20余個魯硯品種,并且成立了濰坊一甲名硯齋,進行魯硯的研究、交流與展覽。
赴島尋石險遭翻船,每方硯臺背后都有不尋常的經歷
“在我眼里,每一塊硯石都是寶貝?!痹诖蕹扇恼桂^里,擺放著紅絲硯、砣磯硯、淄硯、徐公硯、金星硯等二十多個魯硯品種,形形色色的硯臺共有300余方。
“每方硯臺背后都有一段不同尋常的經歷。別看已經十多年了,但是隨便拿出一方硯臺,我都能給你講出里面的故事來?!贝蕹扇闷鹨粔K整體為黃色的硯臺,記者看到上面黑色的松山紋在硯臺表面上形成了一片自然景觀?!斑@是我從曲阜弄到的一塊尼山硯,當年弄到它的時候,還是塊原石,今年才把它打磨成硯臺的?!贝蕹扇f當年他不知道去曲阜去了多少次,才得到這么一塊原石。
隨后,崔成全又拿起一塊花瓣狀的黑色硯臺說道:“當時為了尋找這塊田橫硯石,去了即墨的田橫島,到的時候是下午5點鐘,已經沒有輪渡到島上了。于是我便花了100元租了一艘小船,當時風很大,小船在海里晃來晃去,期間險些翻船。盡管最后安全上島并找到了這塊田橫硯石,但現在回想起當時的情景,還是有些心驚膽戰?!?/p>
“這些硯臺帶給我的幸福和快樂可比金錢多得多?!贝蕹扇f,曾經有人出價15萬要買他的一方砭石硯,他都沒舍得賣,“黃金有價石無價,天然石頭是不可復制的,其價值不能用金錢來衡量?!?/p>
跑遍全省十幾萬公里,結交硯臺工藝大師300余人
“得到一塊上品原石,要想將它雕刻成一方好的硯臺,雕刻者必須要有好的創意、深厚的美術基礎、雕刻手法和文化底蘊?!贝蕹扇f,在沒有想到好的設計構思之前,他是不會輕易將這些原石打磨雕刻成硯臺的。
為了制作精品魯硯,崔成全便開始在全省范圍內尋找硯臺的工藝大師。記者在他統計的魯硯工藝大師登記表中看到,目前他已經收錄了三百多位在各地比較出名的硯臺工藝大師的信息。為了找到這些分散在全省各地的工藝大師,崔成全一邊打聽一遍尋找,整整跑了三個多月,行程達十幾萬公里,“找到這些大師,我都會上門拜訪,跟大師交流學習?!?/p>
“這里幾乎所有的硯臺都出自大師之手,購得硯石后,我會將硯石送到大師手中,并與大師一起探討構思,構思確定后再開始制作?!贝蕹扇嬖V記者,這些硯臺上的圖案都是由大師一刀一刀細細雕刻出來的,圖案比較簡單的硯臺也要花上四五天的時間才能雕好。其中最著名的一方硯臺上面雕刻了56條巨龍,20個工匠一起雕刻了整整一年才完成。
有個“魯硯產業夢”,讓更多的人了解魯硯文化
“魯硯也是咱們的地方名片,到了外地提起魯硯對方就能知道是咱們山東產的,要是說紅絲硯就知道是青州的?!贝蕹扇嬖V記者,魯硯的品種有青州的紅絲硯、長島縣砣磯島的砣磯硯、淄川山中的淄硯、臨沂地區的金星硯等。
崔成全說,現在硯臺的發展還是局限在各個品種的產地,相互間缺少一個交流平臺,為了宣傳魯硯發展史,推廣魯硯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山東文化,崔成全成立了一甲名硯齋,專門從事硯臺的研究、交流與展覽。
“把對硯臺的喜歡逐漸變成自己的事業來做,主要是受咱們中華硯文化發展聯合會會長劉紅軍的影響,他一直致力于中華硯文化發展事業,對咱們魯硯的文化、發展也都給予了很大的幫助與支持?!贝蕹扇f,到目前為止,他的一甲名硯齋與中華硯文化發展聯合會共為中小學生捐贈了1300方學生硯,“下一步我打算將硯臺做成產業,將硯臺與文化相結合,打造精品、制作工藝品,讓更多的人了解硯臺,了解咱們魯硯的文化?!?span style="font-family: Simsun; font-size: 14px; letter-spacing: 1px; line-height: 25px; text-indent: 28px; background-color: rgb(245, 250, 254);"> (記者 張玉)
崔成全十幾年搜羅三百多方硯臺想把硯臺做成產業
來源:濰坊新聞網 2013-11-22 09:42:17
崔成全向記者展示他收集的硯臺。
濰坊新聞網11月22日訊 在紙、墨、筆、硯中,硯被古人譽為“文房四寶之首”,硯臺也因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在現今社會上最為多見,受人喜愛的范圍也最為廣泛。家住濰城區今年45歲的崔成全十幾年前開始喜歡并搜集硯臺,如今已經搜集了300多方。為了通過宣傳魯硯臺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魯硯、了解山東,下一步崔成全將把硯臺做成產業,將自己的愛好發展成一份事業。
收藏 十幾年間收藏三百多方硯臺
11月17日,記者跟隨崔成全來到位于濰城區西關街道營子工業區的一處院子,在院子的一個墻角處,堆放著一堆大大小小的石塊,“這些都是我從全國各地搜羅來的石頭?!贝蕹扇χf,這些石頭在別人眼里可能蓋房子都不愿意用,但在他的眼里,這些全是“寶貝”。
崔成全將記者帶進東側的房子里,一進房門他就向記者介紹起門口的幾塊石頭,“這個你看看像不像孔雀,這里是孔雀的頭。還有這塊是龍石,他們都是我收集到的原石?!庇浾呖吹皆谀菈K龍石的上端,似乎有一條小龍,栩栩如生。繞過門口的屏風,呈現在記者眼前的是擺滿了四五張桌子的,各式各樣的硯臺。
崔成全告訴記者,這些硯臺以及石頭是他用十幾年的時間收集到的。
“這里擺放的有點亂,具體有多少我也不是很清楚,估計要有三百多方吧?!贝蕹扇f十幾年前他開始喜歡硯臺,那時候工作壓力大,他玩硯臺就等于是一種釋放壓力的方式,“將硯臺拿在手里,慢慢撫摸,除了感受硯臺本身的細膩外,根據做工的不同,還可以體會到不同時代的文化,所以不管是出差還是外出,只要打聽到哪里有好的硯臺,我都會去看一看?!贝蕹扇f,在古玩市場他“淘”回了一些年代比較久遠的硯臺,有明朝的、宋代的,甚至還有漢代的。此外,他還經常去臨沂、長島等地尋找做硯臺的原石。
專注 三個多月尋得300多名硯臺大師
“我收集的硯臺里有紅絲硯、砣磯硯、淄硯、徐公硯、金星硯等二十多個品種,它們都是咱們魯硯中的一些主要品種?!贝蕹扇嬖V記者,這些硯臺有些是他自己淘來的,有些是他從別人手里買來的,“每方硯臺里都有一段故事。別看已經十多年了,但是隨便拿出一方硯臺來,我都能給你講出里面的故事來?!闭f著崔成全拿起一塊整體為黃色的硯臺,記者看到上面黑色的松山紋在硯臺表面上形成了一片自然景觀。
“這是我從曲阜弄到的一塊尼山硯,當年弄到它的時候,還是塊原石,今年才把它打磨成硯臺的?!贝蕹扇f當年他不知道去曲阜去了多少次,才得到這么一塊原石,當時只是拿著石頭就喜歡得不得了,天天看都看不夠,沒想到一放就放了近十年的時間。記者注意到在崔成全收藏的這些硯臺中,還擺放著一些沒有打磨的石頭,見記者詫異,崔成全解釋說,很多石頭本身就特別漂亮,在沒有想到好的設計構思之前,他是不會輕易將這些原石打磨雕刻成硯臺的。
崔成全說,得到一塊好的原石,要想將原石雕刻成硯臺,雕刻者必須要有好的美術及設計功底才行,于是崔成全開始在全省范圍內尋找硯臺的工藝大師。
記者當天在崔成全統計的魯硯工藝大師登記表中看到,他已經登記了三百多位在省內各個地方比較出名的硯臺工藝大師,為了找到這些分散在全省各地的工藝大師,崔成全整整跑了三個多月,一邊打聽一遍尋找,“找到這些大師,我都會親自上門拜訪,跟大師交流學習?!?/span>
發展 將硯臺產業化宣傳魯硯文化
“魯硯也是咱們的地方名片,到了外地提起魯硯對方就能知道是咱們山東產的,要是說紅絲硯就知道是青州的?!贝蕹扇嬖V記者,魯硯的品種有青州的紅絲硯、長島縣砣磯島的砣磯硯、淄川山中的淄硯、臨沂地區的金星硯等。
崔成全說,現在硯臺的發展還是局限在各個品種的產地,相互間缺少一個交流平臺,為了宣傳魯硯發展史,推廣魯硯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山東文化,崔成全成立了一甲名硯齋,專門從事硯臺的收藏銷售。
“把對硯臺的喜歡逐漸變成自己的事業來做,主要是受咱們中華硯文化發展聯合會會長劉紅軍的影響,他一直致力于中華硯文化發展事業,對咱們魯硯的文化、發展也都給予了很大的幫助與支持?!贝蕹扇f,去年他的一甲名硯齋與中華硯文化發展聯合會聯合,為中小學生捐贈了500方學生硯,“下一步我打算將硯臺做成產業,將硯臺與文化相結合,打造精品、制作工藝品,讓更多的人了解硯臺,了解咱們魯硯的文化”。 文/圖 記者 竇圓娜